当前位置 -> 首页 -> 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整合资源  突出重点服务大河西先导区建设——关于促进河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思考
作者:hncsmg   发布时间:2009/9/30
 
民革岳麓区总支主委  谢芳
(2009年8月10日)
 
    一、背景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加快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2008年6月10日,长沙市成立“大河西先导区”,包括岳麓区、高新区和望城、宁乡两县的10多个乡镇,用地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承担着国家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道路的责任。其发展目标是:力争在2010年前实现“拉开道路框架,形成承载功能,拓宽产业优势,展现新城雏形”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支撑发展的增长极。这是长沙、也是湖南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千载良机,责任不容推卸,机遇不可耽搁。市委书记陈润儿在大河西先导区建设动员大会上说:“我们所要进行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是一般意义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而是要建立一套协调运行、相互促进、持续发展、富有活力的社会经济体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探索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改革的牵涉面广、系统性强,创新度高、风险性大,既要整体推进,更要重点突破……大河西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一批国家级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基地,以及大量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创造发明和先进技术。这些资源如果我们不加以整合,就会被别人整合……到2020年,长沙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这一切表明,长沙的科技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六大召开以来,长沙科技事业进入突飞猛进、持续进步的时代,科技竞争力跃居全国第六位。全市拥有53所高等院校(其中进入“211工程”的院校4所),国家重点学科30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65个,各类科研院所300余家,47位院士,专业技术人才42万人,研发人员27万,在校大学生33万。而所有的这些科技资源,有一半以上集中在河西环岳麓山脚下,也就是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区。可以说大河西地区简直就是一个高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集聚的“金矿”,具有无穷的发展后劲和无可比拟的优势。一直以来,我们守着这样一个“聚宝盆”,虽然不能说是空手而归,也大力推进和加强了校地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至少是不很理想。我们走访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等高校调查了解:一方面,在数量众多的科技成果中,不少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但真正在长沙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的并不多,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比较少,其中大部分属于实验室成果和扩大性试验成果,成熟性商品成果所占比例不到二成。另一方面,无论是政府、高校和民间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依然不足,使某些有重大市场前景、投资较大的项目最终未能留住,导致孔雀“东飞”或“南飞”。同时,长沙产业体系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现象,本土产业链尚未形成气候,专业市场还不够发达,一定程度影响下一步长沙经济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创新体系不健全
    区域创新体系是主要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及个人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关作用的体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包括企业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管理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普网络体系等五个方面。据最近长沙市科技局的一个材料,长沙科技的现状是:全市产学研之间还没有建立起非常完善的合作与互动机制。科技部门与金融部门还缺乏全面深入的合作,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有待发展,还没有针对科技型企业设立专业化的科技发展银行,许多企业融资困难。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还不优。全市各类创新活动人员交流机制尚未建立,协同创新效率不高。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及其他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共同参与的网络体系,创新活动无障碍衔接还没有实现。在企业的研发、融资、人才引进、技术向产品转化和产品产业化等过程中,市场化中介及政府等机构所能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还不够。迫切需要建设创新体系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与提升。
    2、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不同轨道运行,能深入结合的不多,即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专利发明主体大多数是科研院所和个人,他们无法独自承担起科技发明的投入,也无法承担起科技发明所具备的一些供销。但另一方面,大概有80%以上的企业却没有自己的专利,科研院所、个人和企业的错位,是大量专利没有办法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不少,但大多成了样品或展品,成果转化率低;通过鉴定并且“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不少,但真正在市场上产生效益或得到应用的极少。另一方面,部分成果发明人缺乏市场意识,以完成成果验收为主要目标,成果发明人在转让研究成果时要价太高;企业与科研院所也缺乏合作的良好渠道,制约了成果的市场化进程。另外,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人才的流动,企业产权的明晰等制度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活动的展开。科技创新体系的不健全,使企业需求与科技界的供给不能较好地衔接起来。
    3、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动力不足
    在区域创新体系布局中,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是重要的政策目标。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它对技术创新的热情、投入和所付出的努力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只能来自高瞻远瞩的战略、来自于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对所从事主业的范畴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持续追求。没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企业甚至根本就不会进入技术学习和技术积累的过程。一方面,企业如果能获得政府控制的稀缺资源,如土地、许可证等,不需要创新也可以赚钱。鲜明的效益对比,使一些企业宁愿在“搞关系”上下本钱,而不愿做技术投入。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例如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收益丰欠的不确定性,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等,而且创新成果又极易被盗版和流失。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的性质,使它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比其他投资要苛刻得多。因此企业更关注短期增长和规模扩张,对技术创新的热情也就不高了。我们有些高校的科技企业甚至依靠某个项目圈一块地,然后就“束之高阁”,再不见动静;有的甚至成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完全违背了政府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初衷。
    4、创新人才匮乏
    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一个地方对人才资源的多寡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好坏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科技人才资源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政治素质强、知识广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级人才严重缺乏。同时,科技骨干的年龄普遍老化,据湖南省的一项调查表明(2006年数据),在湘工作的43名院士中,60岁以上的占93%,293名博士生导师中,56岁以上的占60%以上。而世界各地杰出的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在25-45岁之间,其最佳年龄为37岁左右。与此同时,人才分布结构也不太合理:研究型理论人才相对较多,而应用型人才则严重缺乏。特别是具有企业管理、组织能力的科技骨干和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人才几乎是稀缺。
    5、科技工作难以进入经济工作的主流
    虽然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但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大多不是主管经济工作的,而是分管教育、卫生的领导;领导中挂职干部、党外干部相对较多,科技工作难以进入经济工作的主流成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有些地方甚至是科技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钱就不要”,往往一年下来,工作很累,但显示度不高,成效不大,不能较好地体现科技对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有近50%的科技资源没有发挥作用,科技工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是很明显。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知识经济带来的一个特点是将自然资源和资本占有为特征的竞争转变成创新能力与效率的竞争。这种竞争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不仅体现在具体产品上,而且推移到创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开发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整个创新过程。因此,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创新体系,实施区域创新战略是非常重要的。构建一个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服务机构为支撑,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形成具有集聚资源的环境,较好的基础设施,并能协调运作的、开放式的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大河西先导区是“两型社会”综合配套等试验区的现实,可以进行体制创新的大胆探索和实践。
    一是设立大河西先导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该中心可设在大学科技园或生产力促进中心,明确专人、专部门负责河西高校成果转化的所有相关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二是建设岳麓山大学城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科技创新平台包括:技术研发协作平台、科技中介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搭建河西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可以使河西科技资源共享,如建设岳麓山大学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含各类分析测试机构)、自然科技资源库(含各类种质资源库、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基地)、科技信息服务网(含科学数据、图书文献、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等,使驻区高校院所和园区有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既节约了资源和金钱,又可大大提高设备使用率。
三是实施科技队伍的“素质工程”。以加强培训和提高科技管理部门人员科学素养为重点。一方面,对政府主要领导和科技局长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科技意识和理论政策水平;另一方面,对科技管理工作者进行强化培训和年度轮训,使他们能识别适用技术,做好技术引入的“看门人”,提高科技对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
    2、设立大河西先导区科技发展银行
    一是设立科技发展专业银行。可以突破现有金融体制的局限,进行科技专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融资问题。可以由先导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包括官方的和民营的)、各驻区高校院所和相关区、县政府入股,组建大河西先导区科技发展银行,在相关部门指导和支持下进行科技融资和信贷,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
    二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从国外经验看,风险投资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且是政府协助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国外专利成果转化率高,风险投资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种子型创业基金更是如此。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功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占56%,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在发展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与此同时,调整政府风险投资领域,补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软肋。在发达国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投资的比例是1:10:100,而我国为1:0.7:100。在我国的投资分配中,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技术开发则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事实上,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大都将资金投入已初见成效,“有一定市场、技术基础”的成长初期企业,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没有实现“雪中送炭”的更高境界。应该由政府出资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弥补技术开发这个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3、建设各类专业孵化器
    一是设立人才专业孵化器,培养科技创业带头人。我国的科研工作程序多是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投入经费,然后再进行评估、鉴定,申请报奖,申请新的科技项目。鉴定会开了不少,而产生的作用,就不那么乐观了。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奖每年评,几乎每次都是一等、二等、三等,甚至特等奖,可是在评奖后发挥了多少作用,真正产生了多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几乎无人关心。大河西院士、专家云集,但主要是院士领创的高科技企业,由青年科学家领创的科技企业并不多。先导区可整合资源成立人才专业孵化器,突破传统孵化器产业化的模式,引进国内知名大企业,根据大河西先导区科技精英云集的特点,针对特定专业人才为孵化对象,把这些特殊人才培养成企业家,培养成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咨询公司的CEO,在这方面进行尝试的联想集团已经在中关村进行探索了。
    二是建设中介服务孵化器,激活科技市场。中介信息机构建立的不完善,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一个薄弱环节。美国互联网形式的信息机构,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其本身也是创新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风险投资、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产权交易、专利事务、财务实务等中介体系。因此,引导各方建设中介服务孵化器,重点引进和发展工程咨询、工程设计、会计、法律、物流代理、评估等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业,特别有利于河西高校科技成果的有序转化。
    三是发展创意产业孵化器。利用河西高校集聚的优质科教资源,重点发展包括工业设计、动漫、环境设计、旅游产品设计、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创意产业孵化器。通过市区联动、区街联动、虚实联动、保护与发展联动等形式,既可以建设商务模式的孵化器,也可以建设虚拟孵化器。还可以从长沙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内涵挖掘的角度出发,建设名人名家工作室、大师村等文化、艺术产业专业孵化器,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先导区的主导产业,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产业发展模式。
    4、发展科普产业
    科普产业主要指生产和经营具有科学内容的文化产品,包括科普图书、报刊、影视片、网络、展览、展具、科技类教具和玩具、游戏软件、科普旅游、科技体验、国际标准的职业培训活动等等的文化产品和产业。科普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外成功模式很多。国外科普运行机制:一是政府政策支持,部门参与、资金投入支持科普产业化;二是企业通过基金会和企业自身的科普行为,如办科技节、开放实验室等参与科普;三是大学是科普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举办大学生科技节、科普日;四是学术团体和社区及媒体、博物馆(互动式科学中心)。“科学是一个过程,理解科学的最好方法是从科学实践中去发现、感知、理解”。科技馆作为一本立体的科学教科书,而非“科学的圣殿”,可提供科学教育、校外活动、巡回展览、娱乐放映、动手型、互动型活动,如美国的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在这方面就举世闻名。
    一是成立大河西科普服务公司。河西有师大的天体气象馆、生物标本馆、中南大学的地质馆、湖南大学的“风洞”实验室等10多家科技馆和对公众开放的实验室,完全可以成立大河西先导区科普服务公司,学习美国BBH展览公司的成功商业运作模式,为科技馆、博物馆和科普教育场所的系统设备、展项、展品提供设计、集成、制造、技术策划、咨询、服务,并建立科普人才信息库,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是出台扶持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放宽科普企业准入制度和民间资本准入制度,制定相关减免税费等具体政策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科技培训机构、科普期刊、科普网站、科普展览公司、科普场馆和具有科普教育内容的旅游文化设施等。整合科普资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或采用联合、合作、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吸引社会和企业资金,发展科普产业集团。
    三是促成传媒与科普的有机结合。利用长沙市传媒、娱乐发达的优势,在科普会展、科普节目策划和制作、大型科普活动策划和实施等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把科普与旅游、环保、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开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普产业的新形式、新途径,如河西科普旅游线路的开发和培育。加大对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科普图书、影视作品等科普作品出版发行产业。加强科技场馆、设施的维修与改造,确保日常运行,常年向公众开放。
    5、成立岳麓山大学城校友联盟
    充分利用河西高校资源集聚的优势,以各个大学校友会为发起人,建立岳麓山大学城校友联盟,并以此非政府机构为平台,建立河西高校院所全面合作的柔性合作机制,进行科技、教育、经济等的全面合作,整体推介、招商引资、对外形象宣传。高校应针对地方发展实际有重点地将部分理论研究和学科设置向应用型转型和倾斜,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加大对应用型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地方将急需的技术支持和人才要求与大学协调沟通,做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市场出题,大学解题,增强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一方面使学有所用,同时,也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合作共赢,形成良性循环。
    惟如此,我们才可紧紧抓住“两型社会”试验区大河西先导区启动的契机,整合大河西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使科技资源的潜在优势变成现实生产力,实现长沙乃至整个湖南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上一页: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人员统战工作
下一页: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版权所有:民革长沙市委员会主办 湘ICP备14008477号 技术支持: 索天信息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255号民主党派大楼4楼 邮编:410002 电话:0731-85112343 85111596 传真:0731-851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