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游 中 山 陵 漫 想 |
作者:hncsmg 发布时间:2009/4/24 |
重 游 中 山 陵 漫 想
——纪念民革成立六十周年
乘着五一黄金周,我又一次来到了钟山,来到中山陵.以前也来过几次,但这次不同,作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一名新进成员,这次游览中山陵给我带来的是另一种思考.
据导游介绍,中山陵位于紫金山第二峰南麓,山不高,却气势雄壮.不由得想起周敦颐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山陵一九二六年开始修建,一九二九年建成,当年六月一日国民党政府举行万人空巷的奉安大典,中山先生灵柩由北京抵达此地安葬。通过长约三公里的陵墓大道,从中山门起,经四方城直达中山陵.
我从博爱坊开始攀登,这是一座三门冲天式花岗岩牌坊,中间横楣上刻有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个镏金大字。牌坊风格别致,融汇了中外建筑特色,是一中西合璧的杰作。 向上沿一条长达四百八十多米的墓道登上平台便可看到陵门。其平面图为长方形,宽二十七米,高十六点五米,进深八点八米,计有三个拱门,各装有对开的镂花铜门。中门的横额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字。陵门进口两侧还有一对石狮高约三米。陵门后是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十二米,高约十七米,正中立高达九米的石碑,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二十四个镏金颜体大字出自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手笔,第二年他也在南京病逝,不想此字成了他的绝笔.当年葬事筹备处认为孙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上面是祭堂,现在通常称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三十米,宽二十五米,高二十九米,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中山先生坐像。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中山先生卧像,中山先生的遗体就安放在这个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在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中山先生的灵柩挖出迁往台湾,但考虑到炸墓会损害中山先生的遗体,此事只好作罢.因此机缘巧合,中山陵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整个陵墓面积八千平方米,墓室海拔一百五十八米,自牌坊至墓室平面距离七百米,上下高差七十三米,共有台阶三百九十二级。中山陵建筑非青即白,寓意青天白日,朱自清的说法“有名贵气”。我们所能见到的,所读到的,所听到的就只有这些,但我想到的又不止这些。
我想到中山先生的一生,他出生于外国列强纷至沓来,对中国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为其经济、政治、文化侵略广开大门,迫使中国在不断地丧失主权、利权,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同治五年。他本名孙文,一八九七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世。他是广东香山县人,十二岁随母到檀香山,接受了多年西方教育,一八九四年通过上书李鸿章请求变法被拒绝,逐弃医从政,改医人为医国,志在推翻满清。当年创建兴中会,多次起义,多次重组政党,直至一九O五年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提出“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学说。于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引发了十五个省响应。十二月十九日在南京举行的十七省代表会议上中山先生当选为大总统,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公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就位大总统不久,就于清帝逊位之次日既二月十三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荐袁世凯以自代。并于八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理事长。因国民党涣散无力,一九一四年十月组织中华革命党,一九一七年再次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但总是冰山难靠,以一个军阀去攻打另一个军阀,自己却一直赤手空拳。一九二三年决定以俄为师,开始改组国民党,一九二四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聘请苏联顾问,革命形势初步好转,十一月十三日应北京政府之邀,谋商召开国民会议,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等重大国是,不幸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北京逝世。其遗嘱清醒地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他自己为民众奋斗了一生,但直到入土为安之时,普通民众对他仍是不理解,鲁迅在一九二八年写过一篇《太平歌诀》的文章,文前抄录《申报》一段记事:“南京市近日发现一种无稽谣传,谓总理墓行将工竣,石匠有摄收幼童灵魂,以合龙口之举。市民以讹传讹,自相惊扰,因而家家幼童,左肩各悬红布一方,上书歌诀四句,借避危险。其歌诀约有三种:(一)人来叫我魂,自叫自当承。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二)石叫石和尚,自叫自承当。急早回家转,免去顶坟坛。(三)你造中山墓,与我何相干?一叫魂不去,再叫自承当。”鲁迅分析:“这三首中的无论哪一首,虽只寥寥二十字,但将市民的见解,对于‘革命’政府的关系,对于革命者的感情,都已经写得淋漓尽致。虽有善于暴露社会黑暗面的文学家,恐怕也难有做到这么简明深切的了。‘叫人叫不着,自去顶石坟’则竟包括了许多革命者的传记和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也联想到他一篇小说《药》中描述革命者被杀,民众竟以馒头蘸烈士的鲜血以为药,也可推想入葬中山陵那天的万人空巷,定有许多人是抱着看一场百年不遇的大热闹而来,并无对孙总理的甘棠之思、以享以祀。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其碑文付诸阙如的缘由了。
而中山先生尸骨未寒,中山陵尚在筹建的时候,国民党的一些右派反革命分子就违背了中山先生的三联主张,反对革命,放弃了三民主义,走上了逆历史潮流之路,酿造了几十年的腥风血雨。
自一九四八建立起,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就以继承、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以中山精神作为自身的一个传统,到了现代,以中山精神激励民革不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多党合作制度,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为每个民革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说,从本党的历史看,前辈们用行动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在国民党的历史上,很多人犯了错误,没有坚持革命,走的是反革命的道路,没能坚持民主,在纪念民革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吸取前人的教训,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民革的历史作用,才能将中山精神发扬光大. 民革长沙六中支部 蒋超芩
二零零七年七月
|
上一页:与时俱进 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 下一页:家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