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祖统联谊->

祖统联谊

郑洞国将军与中国驻印军
作者:hncsmg   发布时间:2012/12/11

  郑洞国将军是民革的卓越领导人,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将领之一,先后参加了长城战役、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会战、豫西战役、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战役等重大战役,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历史功勋,谨以此文纪念郑洞国将军诞辰110周年。

  弘   略

  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对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英属殖民地虎视眈眈。大英帝国自救不暇,遂欲借中国的军事力量来抵御日本对缅甸、印度、马来西亚的入侵。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美国也希望将更多的日本军队拖在中国大陆,减轻自己在太平洋战场的军事压力。共同的敌人促使中、美、英三国走在了一起。

  此时,苏联在自身面临希特勒入侵之际,与日方签订了妥协的《日苏中立条约》,切断中国西北的国际交通要道。整个中国,就只剩下西南一隅的滇缅路可与外界相通了。1942年底,日军四个精锐师团共十万之众,分两路向缅甸大举进攻。英军连吃败仗,节节溃退。面对如此严峻情势,中国方面力保滇缅国际线,派出由第5、第6、第66军三支劲旅组成的远征军,出师缅甸,驰援英军。美国政府派出史迪威中将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并兼任中印缅战区司令,指挥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

  与日军交战未几,英军便丢盔弃甲,中国远征军也连遭被动,陷入绝境,10万大军仅剩4万,退入印度或云南。其中,第66军的新编第38师遵照美国人史迪威指示,由缅甸撤往印度的杜聿明第5军直属部队,及新编第22师,也撤往印度境内。此次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失去了中国西南唯一的国际运输线。因此,反攻缅甸、打通滇缅路,对于坚持中国抗战和盟军作战的意义至为重要。

  当时,史迪威与英印当局接洽,决定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北的兰姆伽营地作为训练中国军队的基地。以后中国军队陆续集结于该地,并成立中国驻印军。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继任者为郑洞国。

  兰姆伽营地忍辱负重

  郑洞国为黄埔一期生,是蒋介石嫡系。为人内向保守、温文儒雅,以谦逊知名;但打起仗来敢率领士兵冲锋陷阵,屡立战功。蒋介石将此重任交给他,正说明了对他的信任和倚重。蒋介石勉励郑洞国“在国家艰难时刻,要以大局为重。”而郑洞国素以大丈夫以身许国在所不惜的古训自勉,郑重表示:“我愿意去印度”。“以黄埔精神为宗旨,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1943年春,郑洞国率军部人员赴印,成立了新编第1军。史迪威与蒋介石达成了协议,即中国将领没有指挥和训练部队之权,只负责维持军纪。史迪威对成立新编第1军极为抵触,自恃中国需要美援,将部队的指挥、训练、人事、经理等权力,都集中在总指挥部,只留给军部以管理军纪的任务。

  “我们的总指挥郑将军只要负责维持中国部队的军纪即可。郑将军很不赞成,我们也有同感,不过,所有的意见和抗议全部无效。在指挥权方面,美方立场坚定,绝无退让余地。”这是担任郑洞国的副官黄仁宇后来的回忆。

  郑洞国和史迪威及指挥部的关系愈来愈恶化,中国驻印军的很多官兵同样地对美国人专横欺凌很不满,郑洞国以大局为重,尽量安抚大家,对将士们晓以大义,多方劝导,尽量避免激化矛盾。但在事关国家和军队尊严的问题上,郑洞国绝不轻易做出让步。由于郑洞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并在必要时与对方无理之举进行不卑不亢地斗争,有效地维持了中美之间的合作。重庆军委会和军政部对于郑洞国的工作表现深表满意,曾一度给予褒奖。

  孟拱河谷战斗

  中国驻印军第一期攻击目标是孟拱、密支那之线。缅北地势复杂,气候异常,无论筑路还是作战都非常困难。早在3月份开始,中美工兵部队七千余人,不顾毒蛇、猛兽、蚂蝗、蚊蝇的滋扰,伐森林,凿峻岭,昼夜开工,克服重重难以想象的困难,修通长达116英里的列多——新平洋公路路基,为后来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3年10月底,雨季停止,史迪威将军下令全军分三路向新平洋、于邦一线挺进,胡康河谷发序战由此展开,缅甸的反攻战也从此开始。敌方18师团,是日本一支惯于在亚热带森林中作战的精锐部队,号称“亚热带丛林之王”,该师团进驻缅北后,以密支那、孟拱为基地,企图长期固守。

  在攻打于邦战斗中,由于总指挥部所提供的情报有误,致使部队蒙受不小的损失。郑洞国奉命支援,为敌重兵包围。官兵们以芭蕉、毛竹、树叶为食,苦撑月余,击退日军十余次疯狂进攻。其间,郑洞国用电报传来军部提供的较为准确的敌情,方使孙立人将军及时调整兵力,转败为胜。于邦一战,打破了日军第18师团不可战胜的神话。

  4月11日,中国远征军为配合驻印军缅北反攻作战,打通中印公路,决定强渡怒江,向入侵滇西之敌发动反攻。远征军攻击部队第20集团军之第53军和第54军,及第11集团之新编第39师、第76师和第88师之各一加强团,分七处强渡怒江。

  6月,驻印军攻克马拉高、马蓝、大龙阳、瓦拉等敌后地区,占领了日军在卡盟外围的几乎全部据点,从而取得了包围瞰制卡盟的有利态势。新22师、新38师在美空军支援下,节节向卡盟推进。日军为挽回败局,向卡盟增援,企图在卡盟以北地区与驻印军决战。

  鉴于这次战役关系全局,郑洞国特意从列多军部乘飞机飞抵卡盟前线,涉水赶往新22师师部,冒雨督战,激励士气。由于终日大雨滂沱,洪水泛滥,低洼地带积水齐腰,驻印军官兵们几乎整日都在泥水中滚爬冲锋,浑身上下都是湿淋淋的,有的战士干脆脱去衣服,只着一条短裤作战。阵地周围都是沼泽,无法埋锅做饭,战士们就以罐头伴雨水充饥。尽管条件十分艰苦恶劣,但官兵们同仇敌忾,士气极为高涨,决心给予日军以毁灭性打击。

  战士们一路攀高山、涉深溪,忍饥冒雨,昼夜开路前进。其中114团冒着极大艰险,翻越4千尺以上的高山绝壁,穿过深渊万丈的悬崖谷底,在兽迹罕至的地区不分昼夜的钻隙潜行,终于占领孟拱北侧山地要隘大部,使孟拱城在驻印军瞰制之下。6月16日,驻印军两翼协力猛攻卡盟,经多次冲杀,终于攻占卡盟。6月25日,驻印军占领孟拱。

  孟拱河谷战斗历时4月余,至此胜利结束。此役基本全歼了敌第18师团,先后击毙一万一千五百余人,敌伤亡总数约两万六千人,驻印军伤亡官兵四千五百九十一人。经孟拱谷地战役之后,卡盟、孟拱、密支那之间的公路、铁路畅行无阻,奠定了缅北反攻战役胜利的基础。

  奇袭密支那

  中国驻印军继取得孟拱谷地战役胜利之后,为迅速歼灭缅北日军,使中印公路早日通畅,总指挥部乃全力布置对缅北战略重镇密支那的作战。

  密支那位于喜马拉雅山南端的缅北中心地区,铁路通往缅甸旧都曼德勒,公路通往缅北重镇八莫与中国边陲重镇腾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占领密支那并将公路延伸至此,则整个中印公路就贯通了。因此,密支那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此时有两个选择,如果循孟拱河谷出兵,则必须先攻克加迈、孟拱后再折向东北迂回至密支那;如果由孟关南下直取密支那,不但要翻越崇山峻岭,还会受到与密支那互为犄角之势的孟拱守敌的包抄威胁。因此,如何攻取密支那,作战方案的选择至为关键。

  一向自负的史迪威在召集中美将军传达罗斯福总统“进击密支那”电令后,单独将郑洞国将军留下,委托其制定进攻密支那的具体作战方案。

  根据密支那华侨协会和谍报员提供的情报得知,郑洞国判断密支那敌人的布防重点在北面,东西两翼兵力较弱。郑洞国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密支那城西的日军西机场只有百余人的机场守备队密支那派遣队及气象分遣队防守,如果能出其不意迅速占领西机场,然后以西机场为基地,可发挥空中优势向市区扩展,配合外围发起总攻,密支那则指日可下。史迪威看到这份暗渡陈仓的作战方案后,兴奋不已,当即签署了“威尼斯商人”的作战计划。

  初夏的新月从缅北的黑森林上空悄然爬了上来,中美混合突击队,分成K、H、M三个纵队,在美国支队长梅利尔准将指挥下,从孟关集结南下,长途奔袭密支那。

  一路上尽是暗无天日的密林,连绵数百里的莽莽丛林几乎无路可循,处处潜伏着毒蛇猛兽与敌军的明哨暗卡。在向导的带领下,中美混合突击队在不辨方向的原始森林中前进。他们沿着山脊爬,两边是陡壁悬崖,一不小心跌下去就会永无踪迹。每个人弯着腰,提着沉重的腿往上爬,把枪支弹药和行装捆在背上,只能用手和膝盖爬行。有时候空投断绝,饿了就靠山果和芭蕉充饥,渴了就用钢盔接雨水喝。一路上都是从敌人防守的空隙中穿过,始终没有被敌人发觉。战士们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到了敌军西机场附近。

  5月17日上午10时,中美混合突击队H纵队在空军支持下,向密支那机场发动突袭。日军仅百余人驻守机场,驻印军第105团以两个营兵力从两翼夹攻,战斗仅有一百多分钟,H纵队完全占领机场。密报发回孟关指挥部,一架架C-49运输机将一批批中国驻印军士兵运抵密支那前线。两日后,分别空投到达西机场的后续部队,开始向市区发动进攻。其间,史迪威连续撤换了三任美军指挥官,最后指定郑洞国在密支那全权指挥。8月4日,中国驻印军将密支那全部占领,结束了缅北战场上最为激烈的一战。中方以死伤6600余人的沉重代价,攻下这座战略重镇。

  中美联军攻克密支那的意义极为重大,控制了战略要冲密支那,中印间空运自此可经由密支那及附近上空往返,不必再飞越危险的驼峰,对中国后期抗战贡献殊大。

  密支那战后,十万驻印军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最后胜利之路。史迪威走后,新任总指挥索尔登偕同副总指挥郑洞国一道,指挥中美联合军,攻下缅北重镇八莫、南坎、腊戍、芒友等地。1945年1月28日,中国驻印军终于与自云南出击的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于畹町。中印公路终于全线打通,源源不断的抗战物资运过来了。

  此次反攻作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彻底胜利的一次歼灭战,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在盟军的支援下,基本全歼了日军精锐的第18、第56师团,重创日军第2、第33师团,并歼灭日军第49、第53师团各一部,先后致敌死伤十余万人,为收复缅甸、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击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一页:“九二共识”的由来及其意义
下一页:滇西抗战老兵颂
    
版权所有:民革长沙市委员会主办 湘ICP备14008477号 技术支持: 索天信息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255号民主党派大楼4楼 邮编:410002 电话:0731-85112343 85111596 传真:0731-851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