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祖统联谊->

祖统联谊

中山思想和两岸关系
作者:hncsmg   发布时间:2010/9/13
民革无锡市委会

明年将迎来辛亥革命百年庆典。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且彻底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山先生的革命先驱地位也由此奠定。值此两岸同胞都在积极筹办一系列庆祝纪念活动之际,重新缅怀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和“和平、奋斗、救中国”的临终遗言,感受犹深。60年来,两岸关系尽管经历了错综复杂和跌宕起伏的多变局面,至今尚未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但是和平与发展已取代对抗与内耗成为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主旋律,而中山思想则是两岸共同接纳的宝贵思想遗产和共识基石,也是两岸同胞良性互动和思想交集的最大公约数。

一、同源——中华源、民族魂

中山先生诞生在贫病积弱、内乱外患的不幸时代,身为贫困农家子弟的他,从小就怀有“跻斯民于安乐之天,登中国于富强之域”的远大抱负,一生内外奔波,百折不挠,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发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呐喊,以唤醒四万万同胞的爱国救国之心。

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最早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振聋发聩的口号。兴中会章程中引述了中华民族“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为魂的传统核心理念,并以“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的民族主义为基石,创立了不朽的“三民主义”政治学说。

中山先生为建立一个“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而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真正民主共和国而奋斗终身。他一再强调:“讲到国家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国家的大事,人人都可以过问”。“今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从“五族共和”到“五权分立”,中山先生由此走上了中国民主共和的艰难革命历程。

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涵盖了“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三个层面,并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等一系列科学国策,开启了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宏伟征程。

中山先生思想的精髓——“三民主义”,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民为本”传统理念,是两岸人民思想交流的维系纽带和共同源泉,更是今后两岸和平发展和走向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共同纲领。

二、同心——赤子心、手足情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清军惨败,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山先生身怀强烈的爱国赤子之心,为雪耻救国、统一祖国踏上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征程。

据台湾版《国父全集》的不完全统计,中山先生历年的讲话、著作中,论及“光复台湾”与 “和平统一”者分别为23和12处,足见其对台湾问题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高度关注和良苦用心。他在神户与日本记者的谈话中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受其害”。中山先生逝世后,当时在北京的台湾学生联合会敬献的挽联是这样写的:“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 它充分表达了台湾同胞对中山先生不幸逝世悲痛的心情以及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而两者都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虔诚的赤子之心和浓浓的手足之情。

2008年以来,两岸结束了多年分隔对立的状态,实现了“大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和两会(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协商制度化,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业已签署,两岸“海峡论坛”更为两岸基层民间大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沟通和互信的建立尚需时日。正如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中所述之“行易知难”。两岸经贸交流,只要在物质利益上互利双赢即可,故而“行易”;而两岸同胞的思想交流,需要心灵沟通取得共识互信,则是“知难”也。目前,如何在“互不否认”“定位之争”“军事互信”等敏感难点上有所突破,还需要发挥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大胸怀、大手笔来推进。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从“大事小以仁”到“小事大以智”,温总理已明言:“两岸是兄弟”,“虽有小岔,不废懿亲”。中山先生的临终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更是两岸奋力破解难题,早日完成祖国统一伟业的励志碑和座右铭。

三、同路——振兴路、强国梦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由于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经济封闭落后,百姓民不聊生,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封建王朝后,即提出“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亮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至于政权,皆以服务之为要领。”并于1919年发表了著名的《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即实业建设)》,中山先生在此精心描绘了一幅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包括筹建三大海港、铁路交通系统,兴建轻重工业、农业、矿业等实业的详尽规划。这些设想,对于今天两岸的现代化建设和经贸合作仍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和践行价值。

两岸经济起飞的历程,虽有时空背景等差距,但台湾地区上世纪60年代的“出口加工区”、70年代的“十大基础建设”等轨迹,处处闪烁着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建设中的指导痕迹。而大陆地区1978年以后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也正是建国方略中三大建设特别是实业建设的步步落实。从90年代两岸开放往来以来,两岸从“老三通”(通商、通邮、通航)到“新三通”(人通、情通、心通),一个以中山思想为纽带的“三同”(同源、同心、同路)的时代潮流将势不可挡。正如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振兴中华路,共圆强国梦”将是今后两岸民意的主流和共识。

由中山先生一手创造的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1月20日克服了重重障碍,实行了重大改组后在广州胜利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新政,并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的革命新征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2005年4月29日,由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在北京正式公布,确定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里程碑。两岸两党领导人庄严承诺:“两岸不应陷入对抗的恶性循环,而应步入合作的良性循环,共同谋求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机会,互信互助,再造和平双赢的新局面,为中华民族实现光明灿烂的愿景。”两岸同胞正在努力完成中山先生的未竟伟业,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动力。让我们把中山先生的伟大思想发扬光大,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开创中华民族光辉美好的未来。(宋颂康)

上一页:浅析孙中山研究在两岸学术交往中的媒介作用
下一页:网友专稿:97岁老兵抗战回忆之抗战感言
    
版权所有:民革长沙市委员会主办 湘ICP备14008477号 技术支持: 索天信息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255号民主党派大楼4楼 邮编:410002 电话:0731-85112343 85111596 传真:0731-851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