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自身建设->

自身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参政党建设
作者:hncsmg   发布时间:2009/11/20
 
 
周 铁 农
                  
2008年10月,中央统战部杜青林部长就统一战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了重要讲话。民革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当前的最大政治任务。围绕杜青林部长重要讲话的精神,就“科学发展观与参政党建设”这一专题,我谈三个问题,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二是民革作为参政党,为什么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也就是民革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三是如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也就是民革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于科学发展、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入地总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这一重要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是人民群众;这当中的“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什么发展”呢?一切都是为了“人”,重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从人们的现实需要出发,就能弄清“发展什么”的问题。当人们的生活从生存阶段上升到发展和享受阶段后,就要求在发展中不能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追求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因此,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明确了这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就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离开了满足人的全面需要,那任何工作就没有意义;离开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他的任何发展就会失去价值。
第二,为什么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发展不能是盲目发展、片面发展,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三,如何运用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问题。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就必须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为此,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为了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和先进性特征,我们可以从它的形成过程和背景,进一步展开来谈。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要求提出来的。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尤其要看到,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比如,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这三项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反映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区域发展中的差距,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另外,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虽然前后只有两个多月,地区也只涉及个别省份,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旅游业、商业服务业、航空业、运输业、建筑业和部分制造业造成了较大损失。疫情的发生和抗击疫情的艰苦努力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就是: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因此,在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中共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借鉴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
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地说,世界现代化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工业国家大都受到物质匮乏的困扰,而战后非殖民化运动中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都普遍感到自己贫穷落后。这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追求经济增长、消除物质匮乏或贫困作为自己最迫切的愿望。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发展,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论就应运而生。
经济增长论是发展研究中较早形成的关于发展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是因为“经济馅饼不够大,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必须把蛋糕做大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热烈追求。它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忽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二是把GDP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综合发展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某些国家的年增长率甚至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完善,不能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甚至局部战争等现象。是一种“有增长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现象。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使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对于发展来说,经济增长固然带有基础和前提意义,但毕竟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和惟一规定。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除了经济尺度外,还应包括各项社会指标,即反映生活质量的“非经济尺度”。联合国在第二个十年(1970-1980年)发展报告中指出: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学者们把这种发展观称为综合发展观,它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等内在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文化价值观念变迁、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这种发展观的主要缺点是重点关注发展的当前状态,而没有考虑代际问题,即没有把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同满足后代人发展需求恰当地结合起来。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源于人类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具有不可逆性,不能只是狭隘地从环境保护角度,而应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环境和生态问题。后发展国家不应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不能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来实现发展,而应谋求一种环境保护与发展同步的新观念,这就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现实背景和理论前提。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轰动了世界。这个报告进一步把经济增长、城市化同人口和资源等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世界未来共同的发展战略,得到了与会各国政府的普遍认同,特别是会议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详尽地阐述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略,进一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发展观。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了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自那时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坚持发表《人类发展报告》,经过十多年时间,人类发展的概念和思想已经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人类发展是通过强化全体民众的能力而扩大人们的选择的过程,它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增进人类幸福、自由、尊重、安全、公正、参与等,它坚决主张将民众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认为民众应该成为发展的受益者而不是发展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发展的牺牲品。这一发展观从根本上扭转了发展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趋势。
可以看出,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发展问题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和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而逐步加深认识并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宽广胸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是在革命中,还是在建设和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都非常重视世界经验,并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论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的时候,总是把“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同“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并提。在一个开放的中国,科学理论的创立将日益显示出这种内外经验相辅相成的新特点。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这种特点,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认为,整个历史过程是由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所决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任何阶级和个人,只有融入人民群众并代表他们的利益,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承认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是有机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社会系统的有机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而社会系统内在的结构和机制则展示了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形式。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基础的理论,是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论,则要求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效率和公正,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分工结构之间,社会分工中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人们的利益结构、需求结构之间,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实现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才能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又是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但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
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们的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还会对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过程中对土地的滥用和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他说: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恩格斯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驱,马克思、恩格斯还探讨了正确处理和解决人、社会和自然关系的理论和途径,提出和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成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温家宝指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问题上作了艰辛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之际,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后来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提出了要协调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等关系,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毛泽东还特别强调:“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些重要的论述及其所包含的深刻思想,来自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初的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今天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源头。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科学发展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在“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时代特征和面临的机遇等方面,作过系统论述,其结论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什么叫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强调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强调发展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怎么样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的论述更为丰富,包括发展要抓住机遇的思想,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农业、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和教育科技是发展重点的思想,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经济发展后劲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思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国内稳定和国际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的思想,等等。可以这样说,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是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的发展理论。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形成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又不断从新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点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在发展的观念上,明确提出发展的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要在科教兴国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发展的全面性上,明确提出区域经济要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相互促进、全面推进;在发展的质量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改革开放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质量问题;在发展的模式上,明确提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发展的动力上,明确提出要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下,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发展的目的上,明确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关键是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等等。这些来自于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丰富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直接来源。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正是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在此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执政能力联系起来,这就为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的坚强保证。
二、民革作为参政党,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民革作为参政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履行参政党职能、发挥参政党作用的需要,是民革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任务。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是参政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巩固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点,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前提和政治基础。民主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根本要求,是民主党派进步性的集中体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的领导。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民主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巩固多党合作政治基础的需要。对于我们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整体把握,全面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同时又深化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科学内涵,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05年和2006年中共中央相继出台的两个5号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2006年分别提出的关于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五个坚持”和正确处理我国政党关系要注重把握好的四个关系”,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对多党合作制度的新论述等,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指导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民革作为参政党,要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完善和发展多党合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多党合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第二,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民革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服务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民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多少独特的作用,做出了多少新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要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了多少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要看其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要看其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对此寄予了真切的期望。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从国际环境看,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而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从国内改革发展形势看,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也更加艰巨。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发展阶段,是不进则退、无序推进则乱的发展阶段。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客观形势,要真正做到“参政参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很高的参政议政的能力,是不可能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实现发展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科学结晶。科学发展观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精神;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强调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最高命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科学发展观在发展观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较之以往更加具有了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也更加充满了真理的魅力和时代的活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必然加深我们对中国发展问题的规律性、系统性、全面性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民革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巩固多党合作政治基础的需要,也是参政党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
第三,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参政党建设、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
要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民主党派必须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多年来,民革自身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何继续不断搞好政治交接,以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主线,进一步促进参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不断提高我们的参政议政能力练好内功,实现参政党自身科学发展,促进多党合作的科学发展,这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落实这一重要任务,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使我们能够以先进的科学理论统一思想,增强政治认同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奉献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真正做到以思想建设为主导,用思想指导行动,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深化对民主党派参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四种能力”;促进组织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的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民主党派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能力上来。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深化了民主党派的参政理念,对加强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深化参政理念、加深对参政议政机制、基础、资源的新认识,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水平,促进民革自身科学发展
解决了民主党派为什么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把握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民革的重要意义,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做的问题,是如何学习贯彻的问题。按照杜青林部长2008年10月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民革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服务科学发展、促进民革自身科学发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谈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加强学习,凝聚共识,努力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我们上面已经多次强调,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也是参政党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改变和消除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科学发展观与民主党派无关、无招、无为的消极情况,坚持自觉自为、正面教育、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把握主题、明确重点、认真组织,确保学习贯彻的深入、扎实、有效开展,确保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取得积极效果。
为此,首先要深入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要求,了解其重大意义,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前一阶段开展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学习贯彻活动的成效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凝聚共识,巩固共同的理想信念;把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硬本领。
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科学发展观作为立足中国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理论,源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又有力地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民革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增强干部基本素质和能力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干部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为更好地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品格,就要进一步明确为科学发展服务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途径,提高求真务实的能力,坚持从实践出发,不坐而论道;从实际出发,不无的放矢;从实效出发,不应付敷衍。使我们的每一项建议,每一个提案,每一项工作都体现实践的要求,努力在履行职能上有新的作为。进一步提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参政党建设的能力,形成民革自身科学发展的新思维、新机制、新举措,努力在自身建设上有新进步。
第二,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积极服务科学发展。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心同德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贡献。”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以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民革的实际和特点,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宗旨,解决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受的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民革履行职能、促进科学发展,一定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帮助执政党和政府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好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作为我们参政议政的重要任务。我们每建一策、立一论,都要考虑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会使谁受益,是否能够增进人民群众的福利。要真诚帮助执政党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反映社情民意,帮助妥善化解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同时,作为参政党,我们也要重视反映和代表党员和所联系阶层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这是民主党派广泛性的体现,是我们的特色。所以,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关注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利益要求,出主意、想办法,努力解决具体的民生问题。
民革参政议政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从理论上来说,凡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面的各种问题,我们都可以进行研究,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我们参政议政人才等资源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撒胡椒面;也不能今天搞一点这个调研、明天搞一点那个提案,没有规划,漫无头绪。必须把我们的组织和人才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我们的特点,突出参政议政的主攻方向,形成参政议政的重点领域。只有突出重点,才能使我们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努力有切实的抓手,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近年来,民革中央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传统特色,在“三农”问题、司法体制改革、对台工作三个方面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一系列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民革中央参政议政的重点领域,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认可。各地组织要围绕民革中央这三个重点,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把这三个领域的参政议政做深做透,做出特色。同时,也要根据本地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围绕当地科学发展的需要,形成自身的参政议政重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发挥好参政党作用,最主要的是要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积极贡献。面对来自国际国内的严峻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各民主党派参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希望同志们自觉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建推动科学发展之言,多献推动科学发展之策,多尽推动科学发展之力,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充分调动民革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以人为本,突出重点,在服务科学发展上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探索规律,与时俱进,推进参政党自身科学发展。
推进民革自身科学发展,是我们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努力把民革建设成为同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发展要求、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参政党的需要。推进自身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遵循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性。科学发展就是遵循规律发展。多年来,民革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现在的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上升为规律,遵循规律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这些规律主要是:
1.参政党建设的总目标是努力提高参政党能力。也就是要着眼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着眼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建言献策能力;着眼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巩固,不断提高合作共事能力;着眼执政党“两大历史性课题”的解决,不断提高民主监督能力;着眼参政党自身优势的发挥,不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2.要坚持参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严格遵循参政党章程的原则;有利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原则;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原则;体现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
3.要紧紧依靠执政党的支持。中共中央(2005)5号文件强调了“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是党的一项重要责任”,中国共产党加强和完善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是参政党搞好自身建设的前提和关键。各级统战部门是中共党委联系民主党派的职能部门,要加强与统战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取得他们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4.要坚持参政党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进步性,是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泛性,是指其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要代表和反映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只有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有效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参政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等政治思想也会随之渗透进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强抵御“西化”、“分化”的能力;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深入,要求我们为科学发展服务的本领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不断加强,要求参政党的参政能力也与之相适应。为此,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自身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和内容。
要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全体党员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多作贡献。要继续深入开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搞好政治交接”的主题教育,使民革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良传统不断得到传承,要继续抓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结合民革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参政党建设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推进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积极实践和创新。要坚持民革特色,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
要坚持以组织建设为基础。要按照《民革章程》的规定,切实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坚持“三个为主”的原则,着重发展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有代表性的人士。领导班子建设要按照《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加强地方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座谈会纪要》的要求,在搞好政治交接、加强班子思想建设的基础上,着重于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和内部监督机制,做促进党内和谐、发扬党内民主的模范,形成团结民主、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良好作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民革事业和我国多党合作制度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各级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民革中央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管理机制,通过教育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强对干部的培养,使优秀干部能够脱颖而出。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关心和指导基层组织的工作,帮助解决和反映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
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要进一步落实2006年民革中央常委会通过的《民革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的意见》,促进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领导和决策制度、组织发展制度、日常党务运行制度、选举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发扬党内民主的机制、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和其他工作机制。要把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机关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对机关工作的管理,完善相关制度,使机关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民革各级机关建设成为和谐、务实、高效的工作机构。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自身科学发展,要着力解决当前自身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在自身建设中还存在着哪些薄弱环节,各地的情况不一样。但从总体上来说,还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一是理论建设滞后,还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回答干部党员提出的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为自身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二是党员队伍的老化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中青年党员比例偏小,影响到组织的活力和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后备干部队伍机制建设落后于自身建设的需要,一些机制建设的文件还停留在文字上;四是机关建设与其参政党工作枢纽的地位不相适应,机构设置缺位与人浮于事并存,制度创新不足与规章制度陈旧老化并存,干部能力恐慌与安于现状并存,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要着力解决自身建设中的各类薄弱环节,消除短板,为自身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努力统筹好自身建设与履行职能、骨干队伍建设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理论政策研究和民革工作实践、机关建设和组织整体等方面的工作。
同志们!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民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各级领导班子要把组织实施好、学习贯彻好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坚持通过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服务于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有力措施。我们相信,通过民革全党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一定能够有一个大的提高,民革的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的水平一定能够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一定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的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下一页:天心区二支部召开2009年工作总结会
    
版权所有:民革长沙市委员会主办 湘ICP备14008477号 技术支持: 索天信息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255号民主党派大楼4楼 邮编:410002 电话:0731-85112343 85111596 传真:0731-851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