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园地->书画摄影

书画摄影

略谈孙中山先生的治学品质
作者:hncsmg   发布时间:2009/4/24
民革长沙市委委员、民革长郡中学支部主委    吴 根 深
 
      一代伟人孙中山的伟人品质多姿多彩,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品质、心理品质等熟知较多,本文略谈孙中山先生的治学品质。
      在谈孙中山先生的治学品质之前,先讲两件关于孙先生治学的逸事:一则逸事是,国学大师胡适曾误信“孙文是只会吹牛的孙大炮”的传言,以为孙中山徒尚理想,不切实际,虽能说会道,但肚里恐怕是空空的。有一次胡适故意去拜见孙中山,看到满架子的书,心里暗自好笑:“孙文倒会装面子!”乘孙中山有事走开,便迅速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想看看主人有没有翻阅过?打开一看,只见书里几乎每页都有圈圈点点,不由吓了一跳。转而又想:“这也许是碰巧。”便又抽出一本,还是如此。抽出一本又一本,竟没有一本不凝聚着孙中山的心血!胡适汗颜而归。事后感慨地对人说:“孙大炮可是门不可轻视的实炮啊!”
     另一则逸事是,时为黄埔军校特约讲师的黄季陆于1923年秋自加拿大返国,友人赠送新书两本:《战后欧洲新宪法》与《近代政治问题》,黄季陆乘轮船到香港,在二十多天的长途旅途中,把这两本新书大体读了一遍,甚为得意,及抵广州,前往大本营晋见孙中山时,孙问他才从外国回来,最近有何新书出版,黄季陆将所读两本新书告诉了孙中山,并将自己的读后感详论一番,孙中山听后,从书橱里取出一本红皮的书,微笑地说:“你所说《近代政治问题》是不是罗吉尔和麦克汉合著的这一本书?”黄季陆接过一看,正是罗、麦合著的《近代政治问题》。翻了又翻,书中尽是许多横线、问号,及不少圈和叉等,都是用红、蓝色笔注记的。黄季陆甚是惊奇,更增添了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
    孙中山先生毕生献身革命,尤能读那么多的书,且书读得那么精,甚至能著那么多书,形成主义和思想,那么他的读书与治学的品质有哪些呢?
      第一,孙中山先生读书治学贵在立志。
      孙中山先生经常说的一名话是:“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以外,只有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由此可见,读书与治学是孙中山先生何等重要的精神生活及高远境界。
     孙中山先生一生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烈和旺盛的求知欲?是什么力量使读书成为他生活中与革命并驾齐驱的第一需要?这难道只是个人兴趣爱好使然?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才是他读书的真正动力。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他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怀着满腔悲愤,以灸热的爱国激情投身革命,并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革命必须读书,读书为了革命。读书、革命如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孙中山说:“革命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既要献身于革命,就必须积极进取,潜心读书,从书中寻找真理,作为支持革命的原动力。而读书愈多,所知愈深,见闻愈广,则革命报国之心益切。孙中山曾习医、行医,他形容革命党为一个国家的医生,医生没有知识,怎能为国家看病?孙中山曾经告诉同盟会员邹鲁:“一般人读书不认真还不要紧,我们革命党人却千万不可不认真,因为一般人读书,或是为个人的前途,或是为一家的生活,他读书不认真,成败得失,只他个人或其一家。革命党人则不然,一身负国家社会之重责,如果自己读书不认真,事情做错一点,就不但害了我们的党,连整个国家、社会也被害了。”“作为革命党人,切记革命的基础建筑在高深的学问上。倘无真知灼见,怎么陶铸出思精体大的主义,倘无真才实学,怎能勾画出规模宏大的《建国方略》,倘无深厚的学养,怎能领导党人使之心忧诚服而共襄革命大业?”
      由此可见,读书贵在立志。今天的青年人,怀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也才会像孙中山先生一样,使读书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第二、孙中山先生治学讲究博学。
      国民党元老之一的吴雅晖在谈到孙中山的治学品质时说:“孙总理于古今中外有用之书,可算无书不读,甚至十三经,二十四史,甚至《民约论》、《资本论》,只要有关政术治道,有益民生国用的书,一有空隙,就马上把卷展玩,心就领,神就会。”孙中山是学医的,属自然科学之一种,他所阐述的主义与方略,都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可见孙中山治学,读书没有局限于专门,自囿于一家。他所治的是“革命学”,革命乃鼎新革故,旋转乾坤的事业,它所需要的是各种相关的学问,故“凡哲学、政治学、经济书,无不博览;”且“凡中西典籍以及报章杂志不博读。”
      国民党的另一位元老于右任曾经说过,孙中山先生是用“学力”来革命的,设想当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无权无势,无兵无钱,而且成败未定,何以济济多士的革命党人都心甘情愿的追随他、服膺他,最主要的是他那爱国情操与精博的学识令人折服,有以至之。
      第三、孙中山先生治学讲究“慎思”、“审问”、“明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治学之道,是既要吸收知识,又要付出智慧的。孙中山先生饱受中西文化陶冶,尊重理性,保持中道,他读任何书,都能有选择性地以定取舍,他决不摄于权威而照单全收。他学习西方但又从不迷信和盲从于西方,能立足传统又从不为传统所惑,能役古人有从不为古人所役。孙中山一直是以“慎思、审问、明辨”的精神去了解和学习西方、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的。孙中山先生这种对中国和西方文明的“慎思”、“审问”和“明辨”的精神在1905年8月20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上发表的演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会上,孙中山先生就救国方针作了近两个小时的详细地阐述,概而论之,就是充分认识中国固有的文明,认真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振兴中国为己任,创造一个二十世纪头等的中国。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孙中山先生主张“取法其上”。他批判了“中国今日亦只可君主立宪,不能躐等而为共和”之说的荒缪,指出:“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 当然,孙中山先生醉心于西学时,丝毫也没有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轻视,孙中山先生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国人天生的聪明才力,比东洋人,西洋人都要好得多。我们国家改造好了,中国的强盛还要驾乎他们之上。”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看到其悠久博大的一面,也看到了“中间倾于保守”的事实,因此,他更主张把文明的载体——民族的努力振兴作为文明转换的原动力,把吸取先进民族的优秀文明作为固有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使他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
      第四、孙中山先生治学讲究“笃行”,也就是学以致用。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最为光辉灿烂的是树立了“三民主义”的革命旗帜。“三民主义”的提出既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密切联系着的,是当时时代的产物,也与孙中山先生广读欧美书籍,接受西方进步思想分不开的。近年,上海孙中山故居管理处整理编印了《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目录》,虽然这些藏书是孙中山阅读过的书籍中的小部分,但足以说明孙中山向西方学习的大体情况。
1911年前西文藏书分类表
类  别
政治
经济
军事
社会
法律
文化(包括历史、哲学、文等)
合计
藏书数
113
129
33
58
36
132
501
      上述藏书中,可以初步辨认有助于“三民主义”形成的,分别为:属于民族主义者59种;属于民权主义者81种;属于民生主义者165种;正因为孙中山广泛阅读了西方典籍,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之影响,才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一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有意思的是,当有人问孙中山先生什么叫做“三民主义”时,孙中山当时就是以苦无适当的译语回答:“林肯所主张的民有、民治、民享主义,就是兄弟所主张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可以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融汇各家之所长、凭一己之聪明才智、运时而生的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
      孙中山先生不仅以阅读来丰富自己的思想,甚至还阅读了大量的兵事战术、军需弹药、制造炸蒋和发射管的技术方法的书籍,以备革命党人起义之用,这足以说明,孙中山先生读书治学讲究实用。正如孙中山自己所说:“我无所谓专攻,我所攻者乃革命之学问,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我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我皆以为研究的资料,以组成我的革命学。”(邰元冲,《总理学记》台北正中书局1954年版)。
      今天,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之际,我们学习孙中山先生的治学品质,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伟人的崇高精神,做既立足中华文明,又放眼世界文明,既吸取人类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又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既有伟大抱负,又有科学方法的学习型、开放型、进取型、科学型的一代新人,从而能继续孙中山先生的“振兴中华”的未竞之伟业。                                   
                                                             
                                    
上一页:民主先驱孙中山及其精神遗产
下一页:浅论民革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版权所有:民革长沙市委员会主办 湘ICP备14008477号 技术支持: 索天信息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255号民主党派大楼4楼 邮编:410002 电话:0731-85112343 85111596 传真:0731-851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