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祖统联谊->

祖统联谊

那些值得敬重的人
作者:hncsmg   发布时间:2012/7/13

——腾冲访史记

 

  国殇墓园中的“民族英雄”纪念碑。
  中国远征军中尉郭自益老人。

  腾冲战场,以其战争的惨烈及全歼日军而闻名于世。腾冲抗战的胜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笔者在腾冲寻访期间,找到了中国远征军中尉郭自益,老先生虽已近九十高龄,依然不失当年军人的风采。远征军老兵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应被遗忘。

  ●陆   安

  风靡荧屏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等热播电视剧,让滇西这片神奇的沃土,因抗日战争而名声大噪,极受关注。这次我忙里偷闲去腾冲,其实就是想寻访一下当年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的昔日战场。

  腾冲城不大,可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地位却极其重要。拂去历史的尘封,翻阅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云南地方史料,眼前赫然亮起一首史诗:“八年浴血抗天骄,杀气如云万丈高,写就一篇新战史,留将后世告同胞。”这是时任云贵监察使的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吟诵腾冲抗战胜利的一首诗。腾冲战场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战争的惨烈及全歼日军而闻名于世。从1942年5月10日沦陷到1944年9月14日光复的859个日日夜夜里,腾冲军民以732天的游击战牵制日军,消耗日军,以127天的战略反攻全歼日军,光复腾冲。

  

  腾冲抗战创造了“三个第一”

  

  腾冲抗战,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次取得战略反攻的全面胜利,第一次全歼入侵之敌,第一座在全国收复的县城;出现了“两个绝无仅有”:一是日军侵腾,县城百姓全部出走,逃往他乡,与敌不共戴天,留下一座空城,这在全国沦陷区绝无仅有;二是战争异常惨烈,战后腾冲城一片焦土,无一间完整的房屋,无一片没有被枪弹和炮击击穿、熏染过的树叶,是真正的焦土抗战,这在中国八年抗战史上也绝无仅有。

  腾冲抗战的胜利,有力地促进了滇缅战场的胜利,更加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战争已经远去了,但历史却永远铭记着在腾冲这片热土上英勇牺牲的勇士们。中国远征军成千上万的殉国将士,至今长眠在腾冲的“国殇墓园”之中。

  墓园中央的山头上,高高耸立着“民族英雄”的纪念碑,环绕纪念碑的就是3000多墓碑。置身此地,似乎依然能感觉到这些远征军将士们的威武之风和慷慨之气。小小的墓碑,按照主人生前所在部队的建制,整整齐齐,昂首挺胸,屹立在苍松翠柏和茵茵青草之间,那种中国军人所特有的英气、骨气和傲气,挥之不去。

  作为历史研究者,在墓园中徜徉久了,次数多了,忽然间,脑袋中迸发出一个想法:寻访活着的远征军!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毕竟来一趟不容易,到了腾冲这片曾经被远征军的热血浸染过的土地,为什么不能想法设法实现一个大胆的计划?远征军老兵,即使活着,也必定是耄耋之年,垂垂老矣,聆听一下他们亲口叙说的历史,其实就是抢救一段濒临灭绝的精神财富,何乐而不为?

  

  老城区里清贫的家

  

  那一日,边城还笼罩在晨曦之中。我和友人水源打了一辆出租车,在腾冲城里七拐八拐,在一条尘土飞扬的陋巷中停了下来。这是腾冲城的老城区,条件相对落后。水源熟门熟路,领我来到一座简陋、斑驳的老宅前。老式的铁门环叩响,终于,门慢慢地开了。一个清贫的家,无遮无拦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年女子是中国远征军中尉郭自益唯一的女儿,名叫郭灵美,1964年出生,看样子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经水源介绍,她对我渐渐信任起来,开始和我拉起家常。她说,她爸爸炸掉了一条腿,行动不方便,待会儿才能收拾停妥出来。“哎,家里穷。爸爸遭老罪了。我呢,就因为出身不好,没捞着好好上学,工作也不好找。在爸爸手把手教导下,学会了篆刻,在自家门口开了这么个刻字摊,权当糊口吧。”

  唉声叹气之间,门里走出一个老太太,这就是郭妈妈姜永发。身材矮小,满脸皱纹,刀刻斧削一般,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世事的艰难。水源与老太太也熟,略加寒暄,步入正题,介绍了我们的来意。老太太放心了,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老太太和我攀谈起来。她说自己78岁了,老头1923年出生,89岁了。老头因为那段特殊的经历,又缺了一条腿,不好找对象,结婚很晚,直到1961年才结婚,3年后才有了唯一的女儿。

  “这老房子,还是老头祖传的家产,看它破的,也没钱修。”老太太说。我说:“当年远征军光复腾冲全歼日寇的时候,全城一片焦土,能幸存下这栋老房子实属不易。”“哪是这样子?全炸没了。就剩下一个门框子和一个房架子。战后,老头一砖一瓦在原址重建起来的。”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正说着话,黑影里一个拄着双拐的老者,颤颤巍巍,一步三停顿,费了好大的劲儿,走了出来。不用说,这就是当年的远征军老兵郭自益了。与老伴的不修边幅形成鲜明对比,郭自益依然不失当年军人的风采。尽管少了一条腿,但穿得板板整整,一丝不苟。刚才其女儿进屋了好一阵子,应该介绍了我们的来意,所以老人刻意将各种纪念章悬挂在自己的右胸前,尽管在我看来有些纪念章并非正宗,不过是一些志愿者来慰问抗战老兵时赠送的,但老人依然郑重其事地挂了出来。

  经历了生死离别,也经历了十磨九难,老人的脸上竟然再也看不出怨怼、哀愁、愤怒抑或悲伤的情绪,一脸的宁静与安详,给我极大的震撼。看着老人的脸,我似乎读懂了百余年来中国的苦难。

  老人一口地道的腾冲方言,他就是土生土长的腾冲人。久远的岁月,在老人的口中复活。力气不行了,说话有气无力,微微的,细细的,我不得不一再靠近他,最后不得不拿着笔记本,几乎贴在他的嘴边,才勉强听了个大概。

  

  远征军老兵郭自益自述经历

  

  “我是自愿报名参加的远征军”,老人回答着我关于“是否被强征入伍抓的壮丁”的揣测。“日本人在缅甸登陆,从南边迂回包抄中国。云南危在旦夕,好不容易修造的滇缅公路也面临中断的危险。我才十六七岁,读过几年书,知道些抗日救亡的道理。国破家亡,实在看不惯日本人的横行霸道,跑到大理,远征军正好在那里征兵,号召‘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我头脑一热,有点儿热血沸腾,就报名参了军。”

  郭自益先是在“大理干训团”接受培训,远征军毕竟是当时中国军队中装备最现代化、兵员素质最高的群体,由美国教官一手调教,不仅学会了开枪、放炮,而且学会了使用当时新式的火焰喷射器和榴弹发射筒,甚至还学会了一些英语。培训完后,他被分配到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工作第二队,任陆军中尉。前线吃紧,这些新训练出来的远征军,奉命开进缅甸,试图“御敌于国门之外”。

  “记得是旱季,雨不多。军车不够,我们这些新兵,大部分是步行前往。从大理走到缅甸,大约走了半个月。”郭自益所在的部队,奉命驻扎缅甸境内的赤竹巴、克劳滨等地,主要任务是把守远征军的粮库。附近有一座铁索桥,远征军刚到,就与前来探路偷袭的日军先头部队交上了火,“那个时候,也不怕死,端着枪就冲,硬是把这股日本兵给消灭了”。他们的顶头上司是参谋主任、陆军中校周仁义,十分高兴,说要给这些不怕死的小伙子请功。我问:“请了吗?这个周仁义下落如何?”郭自益神情略微有些暗淡,“那年头,兵荒马乱的,请什么功呀。周仁义后来调到其他地方了,也在缅甸,估计没回来,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多少弟兄都在野人山里没出来,那可真是累累尸骨呀。”

  守粮库,是重任,含糊不得,郭自益他们全都配备了最好的武器,一色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掷弹筒,火力很强,才让他们最终捡了一条命。“缅甸那个地方,仗不好打。地形复杂,净是山区,交通极其不方便。不仅要对付日本人,还得提防英国人和缅甸当地人。英国人不怀好意,老怕中国从它手里把缅甸抢走,宁可把缅甸丢给日本人。经常日本人还没来,他们就闻风而逃,事先根本不跟中国远征军通气,让远征军很被动。至于缅甸当地人受日本人不少虚假宣传,认为日本人是来打英国人‘解放’他们的,中国人与英国人联手,那就是‘一丘之貉’,不仅不欢迎中国远征军入缅,而且处处给中国军队制造麻烦。我们打起仗来,畏首畏尾,经常打着打着,攻着攻着,传来命令,让我们停火,等候重庆方面的外交交涉。那个仗打得憋屈,唉,就别提了。”

  尽管过了一个甲子多的时间了,提起那段往事,郭自益就有些生气,不过,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多少战友倒在了异国他乡,尸骨无存,而他自己却幸免于难,随军撤回了国。经过休整,1944年,远征军发起了收复腾冲的战役,一场血战,消灭了日寇,出了一口恶气。参加完战斗,他解甲归田,退役了。“当远征军的时候,中尉军衔,一个月的军饷少得可怜,不过就几十块国币。家里的父母年老体衰需要赡养,不得已跟长官提出申请,就退伍了。”那个时候的退伍,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和保障,两手空空,离开了军队。

  返家以后,毕竟见过世面,又很勤劳,起早摸黑,打理田地,日子渐渐好了起来。谁知,郭自益的能耐和成就,激怒了乡里的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屡次敲诈不成,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把从战场上捡来一直私藏着的一颗炸弹埋在了郭自益的地里。轰然一响,炸弹爆炸,郭自益的一条腿不翼而飞,侥幸捡了一条命。咽不下这口气,伤势刚刚好转,郭自益就走上了一条告状之路,托人将一纸诉状告到了邻近的大理法院,从国民党的初等法院,一直到高等法院,官司最后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弹指一挥间,一个抗战老兵,一个远征军中尉,就走到了今天,走到了我的跟前。俱往矣,虽命运多舛,历经磨难,郭自益坚持活了下来,依靠给人写字、刻章维持着生活。据邻居介绍,老人生活很简单,每天太阳出来后,女儿给他摆出小摊,就在自家门口,他收活、刻字,现在手劲不行了,刻字的营生便交由女儿来打理,自己和相依为命的老伴,晒太阳,默默的,谁也不知老人在想些什么。曾经波澜壮阔的滇缅抗战,曾经威风凛凛的中国远征军,就这样,缩略在像郭自益这样的老兵及幸存者身上,他们应该是真正的英雄,应该是一个社会的偶像。

  究竟还有多少像郭自益这样的远征军老兵生活在今日之腾冲?尚无从知晓。听他女儿说,最近刚刚给他办理了“低保”,每月可以享受200元的补助了,言语中还夹杂着几分兴奋。后来了解到,老人的生活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经常煮一个南瓜,加点盐,就是一顿饭。

  我掏出口袋中的一百元钱,递给郭自益老人,表达个人对抗战老兵的一点敬意,微不足道,却令老人感激不已,连声道谢。告别老人,驱车离去,依然能感觉到老人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的背影。

  (作者系青岛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上一页:专家吁加强两岸南海合作
下一页:黄埔论坛 两岸代表拜祭中国远征军英灵
    
版权所有:民革长沙市委员会主办 湘ICP备14008477号 技术支持: 索天信息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255号民主党派大楼4楼 邮编:410002 电话:0731-85112343 85111596 传真:0731-851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