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参政党能力建设研究的新成果
作者:hncsmg   发布时间:2010/12/9
◆ 甄小英    中央社院原副院长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巩固和可持续发展,其功能、优势的充分发挥,有赖于执政党和参政党能力的不断提升和相匹配。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肩负起伟大而艰巨的执政使命,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主线。因此,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不仅是实现参政能力与执政能力相匹配,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需要,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从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选择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格局中的参政党能力建设》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我有幸在书稿付印之前拜读。当读完最后一页,掩卷回味思索,一种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这不仅是因为该著作选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结构布局合理,逻辑性强,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有新意和独立见解,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一部有分量的参政党研究学术专著,是参政党研究的前沿力作;而且因为,它反映了参政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实现了参政党研究的一些可喜突破。

  改革开放三十年,参政党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但是,与执政党研究相比,仍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在参政党的研究中,存在着就参政党研究参政党多,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整体架构角度研究参政党少;对执政党与参政党分别研究多,从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动关系角度研究少;对参政党的某些问题进行零散的研究多,进行系统研究少;对参政党的政策性研究多,学术性研究少;参政党研究的政策性语言多,学理性语言少等现象。

  近年来,在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几多几少”情况有所改进。浙江社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的这部著作,也在突破“几多几少”问题上,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可喜成果,形成了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角度研究参政党能力建设。着眼于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大格局中,在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和研究参政党能力建设问题,突破了以往把参政党与执政党研究割裂开来,局限于就参政党研究参政党的状况,使得研究视角更开阔,研究方法更科学,研究更深入了。

  第二,坚持实证性研究与学术性研究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分析问题。这是一部注重学术性和学术规范的著作,也是一部现实性针对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强的著作。

  注重实证研究是这部著作的突出特点。这部著作是在历时四个年头,前后进行两次关于参政党能力建设情况大调研基础上写成的。不仅在浙江省内进行调研,而且在上海、广东、安徽、江西、甘肃等沿海、内地省份进行了调查;不仅在各民主党派成员中进行调研,而且在中共党的干部中进行了调研;不仅进行了问卷调查,而且进行了深度访谈等形式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内容不仅包括参政党能力状况等内容,也包括了对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认知、参政党自身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在大量调研基础上,从参政党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出发,立足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回答多党合作及参政党能力建设的前沿问题,以推动参政党能力建设和多党合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部著作的问题意识较强,对参政党能力建设中涉及的一些前沿问题,比如:如何培养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共识?如何进一步发挥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功能?如何优化各民主党派与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关系,及时、准确地反映各自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更好发挥参政党的利益代表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如何解决各民主党派的趋同问题?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理论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

  而且,这部著作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实证研究上,更没有停留在对政策的阐释及政策性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注重运用中外多种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国内外一些最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问题,把现实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思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回答现实问题。因而,这部著作也是参政党研究中学理性较强,学术性和学术规范较强的著作。比如:运用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对影响参政党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运用“国家—政党—社会”的框架,从宏观上将参政党能力分为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影响国家的能力和影响社会的能力三大方面,并从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和社会整合的角度,对参政党影响国家的能力和影响社会的能力这两大能力进行剖析;运用借鉴当前绩效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最新成果,尝试着构建了一个衡量和检验参政党能力建设成效的评估体系,等等。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新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眼睛一亮的感觉。突破了以往参政党研究的一些文章著作中政策性话语多,就事论事多,对政策的阐释和注释多,学理性差,缺乏理论支撑和说服力,与国外研究者难以沟通,甚至与国内其它专业人员也不大好沟通的状况。

  第三,逻辑性、系统性强,首次提出并初步比较系统地构建起一个参政党能力建设研究框架。包括对参政党理论体系的提出,包括从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参政党能力建设概念的界定与构成,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的思路、措施和路径(提升“两大能力”:影响国家公共决策的能力、利益代表和社会整合能力;构建“一大机制”:参政党能力建设机制;处理好“三大关系”:参政党能力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政党能力建设与参政党自身建设、参政党能力建设与人民政协的关系),到创建参政党能力建设成效评估体系等,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参政党能力研究框架。比较好地做到了理论体系构建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系统性与现实针对性的统一。突破了以往一些研究缺乏系统性或把理论体系构建与现实问题研究割裂开来的状况。

  第四,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力求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吸收人类创造的共同政治文明成果相结合。突破了一些文章著作对参政党研究视野较窄,特别是学术视野不够开阔的状况。本书最后一章《国外政党建设主要做法及对我国参政党能力建设的启示》以及其它各章的论述上都体现出这一特点。本书学术含量及知识含量也比较高。

  当然,本书对参政党能力建设框架体系及其内容的研究,只是一家之言,还需在讨论和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完善;对一些现实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有领导、有步骤地大胆试点,不断总结新经验,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总之,在欣喜之中,也使我们对参政党理论的研究增强了信心!

 

上一页:民革全国参政议政工作暨成果交流会议在京举行
下一页:加强参政能力建设
    
版权所有:民革长沙市委员会主办 湘ICP备14008477号 技术支持: 索天信息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255号民主党派大楼4楼 邮编:410002 电话:0731-85112343 85111596 传真:0731-851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