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祖统联谊->

祖统联谊

对话沟通担先导 聚贤集思绘蓝图——5年6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回眸
作者:hncsmg   发布时间:2010/7/13
珠江之畔这个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有着特殊意义的城市,86年前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成为了中华民族奋起自强的重要历史“地标”。而今,穿越了岁月风云,渡尽劫波的国共两党重返故地,共同举办了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广邀海峡两岸各界精英共商和平发展大计。
     至此,由国共两党领导人倡议举办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5年间成功举办了6届。实践证明,这一论坛已经成为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社会各界进行交流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已经发挥并将进一步发挥重要影响和先导作用。
破僵局,建互信,开创新局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创设,肇始于国共两党领导人2005年的那次历史性的会面。
    2005年4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了60年来两党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并在随后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郑重宣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正是在这份重要的政治文本中,两党提出“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其中包括邀请各界人士参加,举行有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议题的磋商,组织商讨密切两岸交流的措施等。
    2006年4月和10月,国共两党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和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系列活动。从2007年开始,国共两党将此类论坛统一命名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并于当年4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三届论坛。其后几年,论坛先后在上海、长沙、广州举行。
    几年来,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参与界别不断扩大,权威性不断增强,代表性也更为广泛。这都充分反映这一着眼民众福祉、汇集民意、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激发出了两岸各界精英和广大同胞并肩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热情。
    “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5年6届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不断汇聚起两岸追求“和合”、共谋双赢的广大民意,为两岸关系打破僵局、转危为安、建立互信、再造和平双赢新局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系民生,谋民利,惠泽两岸   
    “两岸经贸交流与直接通航”、“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实现两岸农业互利双赢”、“两岸直航、旅游观光、教育交流”、“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回顾历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各界在这一平台上针对两岸民众最关心的议题,展开坦承对话、善意沟通和务实探讨,并将各方智慧凝结成了一项项“共同建议”。
    这些思想交汇的宝贵成果均贴近民生、注重实效,受益群体来自方方面面,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中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如今,论坛形成的许多共识已经成为了现实,这一平台不断结出的累累硕果正在为两岸同胞所共享。
    2006年4月和10月先后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和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系列活动中,大陆方面宣布了共计35项惠台政策措施。2007年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大陆方面又推出了13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2008年12月第四届论坛举办之际,适逢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大陆方面就加强两岸合作、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宣布了10项政策措施。去年第五届论坛上,大陆方面针对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又推出了涉及众多领域的多项政策措施。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吸引力在于“实”,影响力在于“实”,凝聚力也在于“实”。   
绘蓝图,担先导,不辱使命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也获得了更好的环境。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的新形势下,这一交流对话平台继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更好地发挥了描绘蓝图、引领方向、提供智力支持的先导作用。
    两年多来,从两会制度化协商的恢复到全面“三通”的实现,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付诸实施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得以签署,从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到处理好台湾同胞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诸多愿望已经实现,不少难题已经解决,而这些议题最早都是经由两党对话交流提出,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由两岸各界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取得高度共识的。
    本届论坛闭幕之际,又一份汇集了两岸各界真知灼见的“共同建议”跃然呈现在两岸同胞面前。对此,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给予了如是评价:“22条共同建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发出了“重要的信息”。(陈键兴 李寒芳 王攀)
上一页:岛内时政
下一页:省委领导接待台湾新党前主席谢启大
    
版权所有:民革长沙市委员会主办 湘ICP备14008477号 技术支持: 索天信息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255号民主党派大楼4楼 邮编:410002 电话:0731-85112343 85111596 传真:0731-85111127